教育 位置: 首页 >> 教育 > 内容

巴菲特儿子亲述:巴菲特家族的 5 大人生准则|全球微速讯

2023-03-03 22:11:19来源:笔记侠

《更新书堂》专栏 · 第 322 篇

内容来源 | 本文摘编自中信出版集团书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彼得 · 巴菲特 著

轮值主编 | 智勇 责编&值班编辑 | 金木研

第 7284 篇深度好文:6219 字 | 15 分钟阅读

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遭遇这样的难题:如何抵御各种诱惑和压力,找寻自己的人生志向,以源源不绝的激情去追寻梦想。

尤其是在外界变幻莫测的当下,很多人都对如何找到自己当走的路,犹豫不决,徘徊不前 ...... 哪怕是家财万贯、世界首富的儿女们也会有同样的困惑。

最近巴菲特的儿子——彼得 · 巴菲特在《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这本书,结合父母对自己的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经验,分享了很多关于金钱和幸福的价值观,也正是基于这些价值观,使得曾经一度迷茫的他,现在可以在自己热爱的音乐事业中有所成就。

很多人认为,作为巴菲特的儿子,彼得的人生起点很高,没有谋生的压力,自然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梦想。但现实是,彼得在离开大学后,就开始独立地生活,不仅要负担音乐工作室的开销,还有房贷的压力,和其他普通的年轻人没什么两样,都在为工作和生活不停地打拼。

彼得在《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一书中谈到,他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最重要的做人态度:人生始于何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将去往何处。

本篇文章中,甄选了巴菲特家族倡导的 5 个人生信条,希望能给当下迷茫中的你带来一些启迪和思考。

一、崇尚工作本身,而非回报

在彼得小的时候,父亲巴菲特大多数时间都在家里工作。他会花好几个小时待在自己的办公室(父母卧室旁边一间安静的小屋子)研究大量深奥的书籍。

后来才知道,父亲巴菲特研读的内容是类似于《价值线》 ( ValueLine ) 、穆迪等机构对数千家公司与其股票所做的详细的数据分析。如果说他所研究的主题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务实性的内容,那么他在研究过程中所投入的专注程度可以说更接近于一种玄学。

他的专注力是如此犀利、如此纯粹。毫不夸张地说,巴菲特进入工作状态时,他就像进入了一种 " 入定 " 的状态,灵魂超然于外物。他身着日常所穿的卡其布裤子与一件穿旧了的毛衣出现在办公室时,整个空间散发出一种近乎圣洁的沉静感,一种忘我地把自己完全融入手头事物的人才会有的沉静之感。

在巴菲特的工作方式中,是什么能够让他在漫长的工作时长与令人殚精竭虑的决策面前常年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

首要原因在于,他实际上并不是为了金钱而工作。

对巴菲特来说,如今对于彼得自己亦是如此:良好的职业操守就其本质而言,首先在于敢于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让工作成为一件就算异常艰难,也能让人心生欢喜甚至感受到些许神圣的事。

虽然最终的结果,金钱还是来了。它是对父亲商业智慧的一种证明,令人欣慰。但金钱的收获只是父亲工作的副产品,是锦上添花。重要的还是工作的实质:去满足无穷无尽的好奇心,把自己的分析拿到真实世界中去验证,走上发现新价值、开拓新机遇的奇幻旅程。

如果巴菲特以金钱为主要工作目的,他所做的一切会迅速变成乏味的日常行为:一份工作。多年来能让巴菲特的思维保持敏锐、令他全情投入的是他在智识上需要迎接的挑战,以及如何在胜败攸关的弈局中落子。对他来说,人生中的这部分内容每天都是新的。

而有的人觉得他们谈论的是职业操守,实际上他们真正谈论的是财富操守。他们声称自己对努力、自律与毅力怀有崇高的敬意,可这些并非他们真正尊重的品质,他们所尊重的往往是这些品质有可能带来的财富。对他们来说,值得崇尚的是回报 , 而非过程。

不过父亲巴菲特和彼得认为:崇尚回报而非工作本身的问题在于,回报是个随时可能失去的东西。

任何从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时期走过来的人对此都太有体会了。一个今天还站在人生巅峰的成功人士,只是因为公司破产 , 而不是因为自己的问题,隔天就可能落得一败涂地。一名杰出的企业家会因为全球市场环境的变化突然就败走麦城。为什么要把自尊赌在我们至今都无法掌控的因素上?

那么正确的工作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种明智的、持久的工作理念不会把重点放在缥缈无常的回报上,而是会放在过程本身,那就是我们对待工作的热情、专注以及对目标的坚定程度。

这是没有人可以从我们身上夺走的东西。

二、公平是个神话

" 公平 " 是一个神话。就像完美的圆,或者说任何完美的事物一样,公平的环境只存在于人的想法中,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理想。

那么,既然这个世界并不完美,竞争环境的天平倾向一方 , 我们对此又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怎么做才能让天平更加平衡哪怕一点点呢?我们该如何运用我们的优势,为他人创造一个更公平的生活环境,并且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生命的价值?

对于这些问题,世界上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答案。它们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程度呈现出来。有一些宏大的答案,我们把它们称为慈善事业。也有一些渺小的答案,藏在我们每日的善举中。

无论宏大或渺小,我想这些善意的答案都应当依赖于几个基本前提。

首要的一个前提是认可人生而平等。

这个道理看似人人都懂,可实际并不然。很多时候,就连出发点很好的人也会把人生境遇与人的本质混为一谈。

可人生境遇可以天差地别,人的本质却是一样的。你如果相信任何人的生命都有尊严与价值,包括你自己的生命也是如此,就应当能够认可每一个生命都享有同等的尊严与价值。

可惜的是,有时候一些看似出于善意的行为却因为背离了这个基本事实而变了味道,虽然这种背离可能是无心之失。如果人认为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他们所帮助的人高一等,那么这种帮助便算不得真正的良善之举,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

第二个前提更复杂,它与我们是否能够谦卑地承认自己在对事物的了解程度与达成结果的能力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关。

我们只能尽力去帮助他人,但几乎无法确定自己的帮助是否真的有效,而且如果有效,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作用。坚持要得到结果,期待得到别人的感谢,这些都不是仁慈之举 , 而是私心使然。这也是为什么说最纯粹的捐助者是那些匿名捐赠人。

不仅如此,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了解对方需要什么,这是一种极其傲慢的想法。(当然,这正是殖民统治者与传教士们最荒唐之处。他们深信自己把西方世界的穿着习惯、道德观念与宗教信仰带给原住民,同时肆意践踏当地的文化与传统,就可以 " 改善 " 对方的生活。)

由此也可以得出,想要确定地说出什么算是 " 有利条件 "、什么又是 " 不利因素 ",恐怕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人生没有那么简单。我们要应对的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

三、找寻真正的职业宿命

就算我十分喜爱钢琴,就算钢琴已经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两年后我却想要停掉自己的钢琴课。

为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需要先从儿时的回忆中抽离出来,思考一些更宏观的问题:为什么让年轻人辨认出自己真正喜爱的职业那么难呢?这其中有什么样的阻碍,需要走什么样的必经之路呢?

我想,其中一个艰难之处就在于承认并欣然接受一个职业归宿意味着要为人生的赌注加码。

在生活中的大部分领域中,能达到平均水平已经非常不错了。实际上,处于平均水平有许多好处。它不会让人产生压力 , 也会把人的预期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然而对于真正的职业宿命来说,中人之资似乎难承其重。

如果你所求的职业归宿是做一名厨师,在厨房中平平无奇的表现显然不够好。没有一名全心扑在教学事业的老师希望自己只能贡献乏善可陈的课堂表现,也没有一名作家希望自己的创作流于平庸。

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终身的职业使命?

这个问题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它。如果说职业使命指的是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怀有热情,那么坦白来讲答案就是否定的。

在理想世界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最大的快乐,并且这个快乐的所在恰好是人们生计的来源。那就是一个乌托邦!

而在现实世界中,实际情况却不总是这样。我们可以奋力拼搏在工作中取得成功,也可以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工作中的行家里手;但不幸的是 , 这与把工作视为挚爱且在其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并不是一回事。

不过我想为职业宿命提出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一个有可能适用于我们所有人的定义。

我认为职业宿命就是:我们所感受到的一种引力,它把我们拖向一个感觉很对的、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可能会围绕工作或某种职业展开,但也不必一定如此。它带给我们的极致快是一种一切都对了的感觉,有可能以任何方式出现在我们所选的道路中。

不过我想说的是:无论我们每个人的喜好、才能、性情所交织成的网有多么错综复杂,总有各种因素一至少是某些最重要的因素一会在某些交汇点重合。

我们如果足够有耐心,愿意把思路打开,最好还能再有一点点运气,终将找到通往那个交汇点的路,那正是我们真正的职业宿命所在的地方,等着我们前去认领。

四、既要找寻,也要创造

找到真正符合心意的职业归宿是我们在打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时一个巨大的里程碑。不过这只是第一步。

为自己换取时间去探索这份职业意味着什么、需要面对什么样的挑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这也只是第二步。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一旦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归宿,我们要拿它怎么办?

从非常务实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话,我不想再被冠以中西部人的刻板印象,也不想再被人以巴菲特之子的身份来看待。

如果我们希望这种命中注定的事业能成为自己赖以为生的手段,而不只是某些兴趣爱好或留待以后去追求的模糊梦想,那么一个简单、严酷的事实就是我们必须找到能够用它来为我们支付账单的方式。

这就把我们带到了另一个微妙之处,社会思潮像钟摆一样荡向一边,又荡了回来。我指的是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 喜欢 " 做的事与 " 需要 " 做的事这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更准确地说,是我们所崇尚的事物与外界愿意为我们买单的事物之间有什么样的复杂关系。

在艰难的时局与看不清未来的年景中,我相信会有人觉得自己的梦想与喜好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奢侈。最紧要的事莫过于找到一份工作并保住这个饭碗。虽然这样的想法完全可以理解,但我并不认为它是我们获得幸福与自尊的长久之道。

其实,在此我想传达的理念是 " 平衡 "。

如果我们希望在忠于本心、实现一生使命的同时还能让自己付得起房租,供得起三餐,我们就需要找到那个能让自己的能力、喜好与这个商业世界相交汇的最佳位置。我们需要弄清楚自己真正喜欢做、同时还能让世人认可其价值并愿意为之买单的事是什么。

然而在此我领悟到的另一件事在我看来同样适用于任何领域中的任何一名职场人士:无论一条音乐有多么重要或多么不重要 , 我必须对它全力以赴,就好像它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这么做的原因有两点。

首先是要对得起自己。

我在前文提到过,当你为了酬劳而做某件事时,存在一种悖论:你卖掉了它 , 可它依然是你的一部分。如果我应付了事,如果我让自己相信我的贡献并没有什么要紧,那么我不仅是在亏待客户,也是在做有损于自己的事。我交出去的将不会是我尽力而为的结果,就算除了我没有人会注意到,可这世界总归是因为出现了一些有失水准的东西而有所折损。而那件未曾用心雕琢的作品也将会成为一个人挥散不去的难堪。

坚持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最重要的事来做的第二个原因更具实际意义:这是成为一名专业人士的最佳途径,或许也是唯一途径。

人生就是一所学校,每一份临时活计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摆在我们面前的每一次挑战都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磨炼技能的机会,也让我们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五、成功的标准,取决于自己

最近几年,任何明眼人都应该能看得出来,说我们的经济环境风云难料一点也不为过。这个月被捧上神坛的职业下个月就会被弃如敝履;上一年还拿奖金拿到手软的投资银行家,一夜之间就成了失业人员;人们眼中走在人生快车道上的企业高管某一天也会发现自己的公司已然破产歇业。

这些人当日在顺风顺水的时候所享受的 " 成功 ",如今怎么样了呢?当滚滚的金钱阀门被关上之时,他们的成功就即刻消失了吗?如果说成功这么容易被抹杀,那么它当初又能有多稳固呢?会不会从一开始,这种成功就一直是镜花水月呢?

如果说我们在此谈的仅仅是金钱,那么这些问题都无关紧要。可事实上我们所谈的是那些与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关系更为密切、意义更加重大的东西一比如自尊、自信以及淡然的心境。

如果一个人的自尊与其收入水平成正比,那么当她的工资缩水甚至没有薪水可领的时候,她又当如何看待自己呢?

如果一个人的自信源于下一次加薪或升职,那么这个过程受阻之时,他会作何感想?

对我们何一个人来说,为什么不只要让一个变幻莫测、无法掌控的外部世界来告诉我们自己的收入水平是什么样,还要让它来定义我们真正的价值?

我想,我们要把握的一条底线在于,盲目地把金钱视为成功的依据,这个立场太过危险。且不提我们从思想上与精神上也同样需要找到能够对成功及其意义提出更有力、更个性化的定义 , 单纯从谨慎的角度来讲,我们都应该避免用他人支付我们的酬劳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既然被动接受一个基于金钱的成功定义会将我们引入各种各样的危险与死巷,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来定义成功呢?

我不认为存在这样一个万能的答案一而重点恰恰在于此。

对成功来说,一个有意义、有共鸣的定义一定是因人而异的。我无法定义你的成功由什么构成,更不用说替你决定了;你也无法定义什么对我来说才算成功。对于什么能让自己获得满足 ,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自己的版本与努力的方向。

与此同时,我们以定义成功为名所做的事一那些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真正价值的事一也成了我们成功的一部分。

在我二十多岁,已经决定听从音乐对我的召唤但还没能靠它赚几两纹银的时候,有一天我回到奥马哈看望父母。与父亲聊天的时候,我试着去解释自己的理想、目标以及为此有什么样的计划。

实际在某种程度上,我是在借机说给自己听,也是在希望父亲能像一面矫正镜一样,把我那些零零碎碎的想法整理起来,为我映照出一个清晰的画面。

父亲做事一贯如此。他不做任何评判,不给任何明确的建议,只是仔细地听着。有一天,他在走向门口的时候顺便对我说:" 彼得,你知道吗,其实咱们做的都是一样的事。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是我的画布,我每天都会在上面添上几笔。"

这就是他对我说的全部的话,而这已然足够了。

那是我当日所需的认可,直至今日我依然珍藏于心。我的父亲,一个成功至此的人,会把他所从事的伟业与我所做的事相比。而且不只是相比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父亲把这两件事等同了起来一当然,我指的不是它们在经济上的潜力或对广大世界的影响力,而是它们的存在从根本上来说对于个人的意义。

我们不必用同样的方式来定义成功,不必采用同样的 " 记分 " 标准。重要的不是最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净回报,而是我们都有过共同的经历,都在各自热爱的事物上一路追寻。

让我们心照不宣的是,我们都在为自己选择的人生竭尽全力。父亲在这一点上的认可对我来说是一份巨大的礼物。

没有哪一种成功的标准能够纵横古今、跨越四海,被所有人都奉为至宝。

在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成功意味着人们得享闲情逸致,能够出门寻访圣贤,与哲人交流思想。

在奉行某些戒律清规的修行之人眼里,成功意味着放下身外之物与心中欲求,达到超然于物质世界的境界:清风两袖,无欲无求。

人生是由我们自己塑造的。要想取得成功,一部分因素在于我们要能冲破迷雾,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成功是什么模样的。

这个世界可以把奖赏抛到我们面前,也可以让我们求而不得。怎么做是这个世界的事。但这个世界无法对我们想做的事有什么样的根本价值与合理性做出评判,而这是我们自己的事。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标签: 这个世界 这个问题

上一篇:面试准备之职业规划 观焦点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