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端的是金饭碗。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事业编)退休人员简称事退人员,与企业退休人员执行了 " 双轨制 ":事退人员是退休金,企退人员是养老金。
(资料图)
退休金由财政支付,永远安稳;养老金是后人缴社保供养前人,有亏空的风险。关键是事退人员的退休金普遍比当地的企退人员高 2 倍。
我们在习惯思维里,都觉得工龄与退休金是直接挂钩的,工龄越长,贡献越大,工资越高,退休金也就越高。所以,有人说:机关事业单位里的工龄 35 年以下的事退人员的退休金(养老金)只能领取 80%,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看看真相是什么?
其实,这个传言不是空穴来风。在 2014 年 10 月 1 日改革之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退休金)计发办法:按本人职务(技术等级)工资与津贴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
退休时工作满 35 年的,退休费按 90%计发;工作满 30 年的不满 35 年的,按 85%计发;工作满 20 年不满 30 年的,按 80%计发;工作满 10 年不满 20 年的,按 70%计发。
PS:那么,这个话题引申到养老金并轨之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如何呢?将发生什么变化呢?
【1】养老金计算方式和企业退休后机制并轨。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养老金计算采取 " 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平稳过渡 ":
" 老人老办法 ":指改革前(2014 年 10 月前)已经退休的人员通称为 " 老人 ",按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
" 新人新办法 ":指改革后(2014 年 10 月后)参加工作的人员通称为 " 新人 ",通过建立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他们将来与企业退休人员一样执行养老金制度。
" 中人平稳过渡 ":指改革前(2014 年 10 月前)参加工作、改革后(2014 年 10 月后)退休的人员称为 " 中人 ",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
【2】养老金并轨后的计算方法变了。
2014 年 10 月 1 日后的事退人员,他们的养老金不叫退休金了,也不再按过去的工资替代率等比例来进行计算和发放了,而是跟企业退休人员一样,由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组成。具体计算公式为:
个人账户养老金 = 个人账户储存额 ÷ 计发月数 ( 50 岁为 195、55 岁为 170、60 岁为 139、65 岁为 101 ) 。
基础养老金 = 所在地区养老金计发基数 ( 1+ 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 ÷ 2 × 缴费年限 × 1%。
过渡性养老金 = 养老金计发基数 x 社保平均缴费指数 x 账户前工龄(视同缴费年限)x 过渡性养老金计发系数。
【3】事退人员将于企业退休人员一样执行养老金政策了。
改革后,事退人员和企退人员一样,执行了 " 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 的养老金机制,不再以工龄为标准,不和在职时的工资挂钩,不再按比例发放了。
所以,以后就不存在按照工龄来计算养老金的比例了,跟企业退休人员一样,按照以上公式计算了。
PS:不管怎么样,制定政策的人是不会让自己吃亏的。所以,那些在机关事业单位里的三种人会吃亏吗?
第一类,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他们以前退休后居然能领取一两万元的退休金,并轨后能拿到多少呢?会减少吗?
第二类,机关事业单位里的所谓技术人员,还能安安稳稳地领取高于企退人员 2 倍的退休金吗?他们的养老金水平会降低吗?
第三类,事业单位里的那些端铁饭碗不上认真敬业的教师,以前他们都能领七八千元的退休金,以后能领多少呢?优越感会不会减少呢?
PS:多多转发,呼吁养老金政策向企业退休人员倾斜。